省级教学名师宁波大学郑曙光教授做客名师讲坛
10月22日下午,浙江省教学名师,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郑曙光做客名师讲坛第三十三讲,作题为“教学、科研互动与教师的能力养成”的专题讲座。讲座由教务处处长马志和主持。我校2015年新入职教师、近年来承担教改项目(教学模式改革课程项目)的教师等近70余人到场聆听。
讲座分以研促教:科研如何提升教学能力,以教促研:从教学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及年青教师成才应过好“科研关”与“教学关”三个部分进行了阐述。
郑教授认为科研与教学不是一对矛盾体,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,科研对教学的带动效应,体现在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,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结构,培养师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实战能力。在“以研促教”的教学实践中,应把握大学教育的专业性、创造性、自主性、开放性等基本特点,同时要做到围绕教学开展科研、合理安排教学科研时间、要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能力。找到教研工作的着力点,联系教学实践搞科研,描准专业学科搞科研。
郑教授指出,深层化的教学实践才是发现问题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,在备课、师生研讨、编著教材、课堂教学、指导学生等活动中提炼值得研究的问题,学科中的问题,可申报国家基金会项目,课程中的问题,申报教改项目,并通过科学研究来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创新与改造,从而达到“以教促研”的效果。
郑教授就青年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给出了建议:一是选准教学与研究领域,注意两者的相关性、可研性和并进性,找到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问题,进行研究、 发表论文、申报项目过好科研关;二是年青教师应有主讲本专业或本学科3门以上课程的经历、课程教学学生的评价能达到中上水平,有较好的“说”课的能力和演说能力,有一定数量的教研论文发表或教改项目申报获准,过好教学关。三是进入教师角色的前3年,应以教为主,以研为辅,以后在时间安排上,教研并举。四是要有经营学问的意识。
最后,郑教授以担任人文社科处处长工作经验,结合多年来自身申报各级、各类科研、教改项目的经历,与在座教师分享了如何撰写和设计申报书,提高项目申报的立项率。